当前位置:首页 >> 十九大 >> 和谐共享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事业发展纪实之四和谐共享篇

作者:超级管理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01-14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人道主义思想进一步弘扬,残疾人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基层残疾人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残疾人文创产业持续发展,扶残助残的社会风气越加浓厚。随着残疾人事业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拓展,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国际影响力有效提升,国际残疾人事务与国内残疾人事业的有机结合,既服务了国家外交大局,又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而人类的生命之光亦在残疾人体育事业的一次次辉煌中绽放,残疾人运动员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为祖国争光,残健融合携手共奔小康的步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直接体现。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这 5年的成绩,已经写在大地的历史上,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刻在时代的丰碑里。“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未来的5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人道主义事业开启的新征程,未来,更美好!

  宣传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道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弘扬,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在国内外的全面展示,残疾人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基层残疾人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残疾人文化素质逐步提高,残疾人文创产业持续发展,扶残助残的社会风气越加浓厚,广大残疾人积极融入到社会文化生活中,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全面展示 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残疾人事业高度关注,全国逐步形成了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残疾人有关的节日、重大活动日益增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在中国残联的推动下,借助助残日、爱耳日等重大节日,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等重大活动以及国际残疾人日、海峡论坛、残奥会等重大事件,利用公共传媒积极传播报道,不仅相关报道的宣传形式更加丰富,报道量也屡创新高。据2016 年数据显示,全国省级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增加到26个、电视手语栏目达29个,刊播公益广告达54个;地市级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有197个、电视手语栏目增加至240个,刊播公益广告达354个。

  此外,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扩大,中国残疾人事业也增强了对外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话语权,也开创出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国际传播的新局面。无论是亚欧会议框架下残疾人主题活动、中国—东盟残疾人论坛新闻发布会、还是2016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日内瓦出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社会论坛、就任康复国际新任主席等,我国都加大了与对外宣传媒体、港澳和海外华文媒体的合作力度,不仅开通了中国残联英文网站,还分别推出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专版,制作了中国残疾人事业成就宣传片,以“发展中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为主题的宣传折页等。这些举措,不仅向世界全面展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成就,传播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理念和行动,推动了国内机构参与国际残疾人事业的互动交流,而且通过讲述中国残疾人故事,树立了中国尊重人权、重视残疾人事业的良好国际形象,扩大了我国残疾人事业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彰显出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中国残疾人事业在海内外舆论场的能见度、美誉度也大幅跃升。

  创新发展 主动发声

  除传统传播方式外,互联网和新媒体也被广泛应用到中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中。2015年9月1日,中国残联官方微博、中国残联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国残联政务客户端(以下简称“两微一端”)正式开通上线。截至2016年,政务客户端订阅人数达349万人,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70206人,官方微博粉丝达5381人,合计近360万人。“两微一端”的建立,不仅搭建起了中国残联与中国残疾人群体互动交流的平台和快捷通道,策应了我国残疾人事业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在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2016年,中国残联通过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针对《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残疾人高考、全国助残日、中国残联英文官网上线等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发言、各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等方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发声,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整合新闻发布、事业宣传和舆情应对资源,充分发挥汇聚各方力量和社会各界专家、知名人士的舆论引领作用,初步形成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声体系。

  纳入保障 引领扶持

  保证残疾人文化权益离不开国家法律的保障。2014年,国家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定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保障标准》,其中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服务和保障标准进行了单独章节的表述,保证了残疾人群体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残疾人文化服务项目在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三大国家基础惠民文化建设工程中实现了全面纳入。

  2015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又将残疾人文化服务的内容和项目列入国家示范市建设标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也将残疾人从业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优势人群,纳入文化部的培训和扶持行列。

  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产业也在积极发展。中国残联不断探索残疾人文化产业与残疾人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从政策措施层面、经费扶持、产品展示等方面给予支持,使残疾人通过文化实现了有尊严的创业就业。

  服务基层 打造品牌

  在“十二五”纲要中,对残疾人文化服务措施建设的规定,将社区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规定“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提供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同时要求以“残疾人文化周”为载体,开展基层群众性残疾人文化活动。2013年,中国残联与文化部共同开展了残疾人文化周活动,组织各地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就近就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少省(区、市)还把文化周拓展为文化节、文化月、文化年主题活动,全国有上百万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其中,如今文化周已成为提升残疾人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品牌。

  2014年,为贯彻落实十一部委《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26个省(市、区),110多个地市开展了“百家公益助残”系列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文化建设,借助百家系列这个平台,全国各地逐渐打造出一批残疾人文化品牌。

  2016年,中国残联又整合多方力量,培育打造出“仁美”文化品牌,并发挥各地新促会作用,举办了“仁美讲堂”“仁美书画展”启动“共享芬芳”中西部地区百县百场公益巡演展览,据资料显示,2011至2015 年间,全国省级和地市级共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7838 场次,举办残疾人文化艺术类比赛及展览5371 次,全国省、地、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共设立盲文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1515 个,各类残疾人艺术团达到773 个。“十二五”期间,残疾人的文化生活形式不仅有残疾人口书、足书、足刻、足琴等,而且出现了盲人书画和雕塑等特殊艺术。

  通过残疾人文化周、残疾人文化进社区、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市创建等活动,不仅为基层残疾人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实现了残疾人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

  国际交流

  随着与国际残疾人事务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拓展,中国残联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建立起“以联合国及相关机构、重点及周边国家、主要国际残疾人组织为核心,以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为载体”的对外交往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广泛地参与国际残疾人事务,多双边交往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国际影响力有效提升。国际残疾人事务与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有机结合,既服务了国家外交大局,又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广泛参与 立体合作

  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国残联的国际合作由过去传统的资金设备援助和某个领域的专项技术培训,提升至国家政策层面和人权保障高度,合作方包括联合国机构、发达国家,也有非政府组织和需要帮助的欠发达国家。中国残联是23家国际残疾人组织成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残联通过参加联合国缔约国大会、联合国社会发展大会、亚太经社会理事会会议等重要会议和活动,在国际残疾人舞台上主动发声。在借助筹备重大外事活动之机,与有关国家及其驻华使馆积极联系,广交朋友,争取共识,为进一步拓展中国残疾人事业对外交流网络积累人脉资源。除此之外,中国残联广泛参与了人权斗争相关领域的工作,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做出了贡献。中国残联国际部先后派员参加了联合国对中国国别人权审查和《儿童权利公约》履约报告的审议,并为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现在,中国残联与国际残疾人事务已经形成了多维度的交流合作方案,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立体的合作平台正在逐步完善。

  服务大局 长远谋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努力为国际残疾人事务提供中国方案。《残疾人权利公约》通过以来,国际社会对残疾人事务更加关注,残疾人对自身权益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2014年11月10日,筹备历时近一年的亚太经合组织(以下简称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会议周期间残疾人主题活动成功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教授和8位APEC经济体领导人夫人全程出席;王勇国务委员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主题会议并讲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视频致辞;国际残疾人联盟主席玛丽安娜·戴蒙德代表主要国际残疾人组织发言。与会人数达到200人。通过这次活动,中国在国际残疾人事务领域实现了“四个第一”,即第一次将亚太经济体“致力于加强残疾人合作”写入了领导人《宣言》;第一次由亚太地区20个经济体共同发布了《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和融合发展的联合倡议》;第一次由中国倡导依托亚太经济体搭建了促进残疾人事务合作交流的新平台;第一次把残疾人事务作为亚太经济体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的重要国事活动来举办。此次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于促进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中国残联起草的“促进亚太地区残疾人融合发展”概念性文件,在 2015 年 APEC 第二次高官会上批准通过,正式成立“APEC 残疾人事务之友小组” ,标志着残疾人与经济发展议题正式纳入 APEC 机制。借助 APEC 平台,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软实力。

  2014年10月,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5分钟发言中专门提出,“将残疾人事务纳入亚欧会议议程,使更多的残疾人享受亚欧合作带来的益处。”中国残联于亚欧会议闭幕次日,在米兰举办了以“加强亚欧国家在残疾人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主题的残疾人问题之友小组会议。会议一致同意成立亚欧会议“残疾人问题之友小组”,于2015年下半年在华举办亚欧会议第一次残疾人主题高官会议及残疾人相关产业发展论坛并将其正式纳入亚欧会议2015?2016年活动框架内。残疾人问题被首次正式提上亚欧会议的议事日程,这是中国残联推动搭建的促进“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残疾人合作交流的新平台,为今后亚欧国家加强在残疾人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政治支持。

  中国残联推动将残疾人事务写入中非合作行动计划,将“加强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领域的合作,适时开展残疾人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的交流”写入中非合作行动计划。在第 12 届东盟博览会期间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残疾人论坛,拓展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合作的新领域,对于促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产生积极影响。

  深化拓展 彰显实力

  2013年9月23日,联合国“残疾与发展”高级别会议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包括一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联合国会员国代表以及来自残疾人组织的800多名代表出席。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就残疾人问题召开高级别会议,表明了世界各国将残疾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流的共同政治意愿。中国残联代表中国政府参会。会议的召开与成果性文件的形成,为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残疾人事务,推动世界残疾人运动发展,营造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在积极构建国际残疾人事务交流平台的同时,中国残联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化组织的服务之中。康复国际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且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全球会员100余家。2014年10月6日,在波兰华沙举行的康复国际代表大会上,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高票当选2016-2020年康复国际主席。这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成就的高度肯定,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深入参与残疾人事务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的话语权开辟了新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内在维护残疾人权利、改善残疾人生活,对外在国际残疾人领域中展现出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国际社会给予了广泛的赞誉。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前任秘书长潘基文认为“中国残联在中国国内和国外为推动残疾人权利的实现发挥了引领作用”。

  残健融合

  生命之火,顽强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让残疾人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残疾健儿在竞技场上绽放辉煌的同时,成为了残疾人群体运动发展的助推剂,“残健融合”为残疾人搭建起共享的平台,“康复优先”的理念则为弱势群体共奔小康提供了前提保障。

  制度保障 有序发展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提出推动各县(市、区)建成一批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普及一批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均包含涉及残疾人群体的内容。2017年2月,国务院公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责任,必将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除制定指导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之外,党和政府还在组织、经费、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为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政府将残疾人体育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邱汝说:“近年来残疾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场地建设、器材设施、活动组织、社会参与、科技投入、体育赛事、社会氛围等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超越自我 顽强拼搏

  竞技场上的辉煌表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好注脚。

  过去5年来,中国残疾人体育健儿在世界赛场上一次次为祖国摘金夺银,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参加巴塞罗那残奥会的中国游泳队教练张鸿鹄记得,25年前中国整个残奥代表团只有20多人,中国残奥游泳队只拿到1枚金牌;2016年里约残奥会中国残奥代表团拥有创纪录的499人,光游泳队就拿了37枚金牌!在里约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赢得107枚金牌、81枚银牌、51枚铜牌,并打破51项世界纪录,连续4届残奥会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位。在2017年7月举行的第八届残疾人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中国队高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位;同样在7月举行的第23届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队名列奖牌榜第五位??更重要的是,残疾人运动员们在竞技场上所呈现出来的敢于争先的精神面貌激动人心。自小因车祸失去双臂的许庆在里约拿到他人生中第十枚残奥会金牌,在泳池里像条“鲨鱼”的他说:竞技体育所倡导的“超越自我”精神,在残疾人身上同样绽放光芒。2016年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14位残疾人组成轮椅队伍参赛,其中脊髓损伤者严培龙用时4小时41分16秒,使用轮椅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挑战。今年8月13日的辽宁觉华岛,一场赛程为10公里的海上马拉松开始了。最终完赛的17位勇士中,包括来自广东汕尾的小儿麻痹症患者洪俊豪。“事实再次证明,我能行!”

  竞技体育对于残疾人群体的意义,正如很多残疾人选手所言:“我拿奖牌不是为了证明我行,而是证明你行。”

  残健融合 健康同行

  “残健融合”“残健同行”是近年来残疾人体育工作的热词,这一理念倡导给予残疾人像健全人一样更多公平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2017年5月,上海普陀区一场定向越野比赛中,残疾人和健全人混合组队,配合完赛成为最大亮点,一个小组两名残疾人两名健全人,携手共同努力完成目标,这种“残健融合”的办赛模式,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特奥融合运动也是“残健融合”理念在实践中的代表,这是一项由智力残疾者和普通健全人共同组队参加特奥训练和比赛的项目,在2013年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融合杯足球赛东亚区选拔赛中,由智力残疾者和普通健全人混合组成的中国特奥融合足球队以四战全胜的成绩夺得第一名。这些特奥运动员通过全国特奥足球比赛选拔而来,融合伙伴均为在校大学生。在集训和比赛中,特奥运动员和融合伙伴生活互助、训练互帮、精神互勉,充分体现了残健融合、共享体育快乐的融合运动理念。通过越来越多的融合健身活动,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集,在同一片蓝天下实现着自己的梦想。除了社会的帮扶外,残疾人主动“走出去”也是“残健融合”的重要一环。曾经担任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主火炬手的侯斌发起了走进“阳光行动”,他说:“我希望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积极参与户外徒步活动,这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改变生活状态,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文进步有重大意义。”当前,中国社会正积极校准对残疾人的认知观念,努力为残疾人搭建各种融入社会的平台,把人文关怀落实到无障碍设施等社会功能细节中。

  全面小康 康复优先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中国正大步迈向小康社会。没有全民健康就谈不上全面小康,而残疾人健康同样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正是残疾人康复领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中国残联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张海迪说:“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向来把身体康复放在优先地位,参与体育对残疾人今后的生活有太大帮助。我们要给予残疾人锻炼的条件,期望更多的残疾人通过锻炼能够坐起来,站起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说:“运动是很重要的复健手段之一,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运动可以有效帮助残疾人更快康复。”更重要的是,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残疾人重拾信心和勇气,拓宽生活和交流圈子,对残疾人融入社会,减轻残障家庭负担,提升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中国空前重视残疾人康复问题,并出台实施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为使更多的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十二五”以来,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百亿元。最近4年,累计1300多万人次的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2015年,中国残联制定《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家庭计划(试行)》,计划“十三五”期间,为10万名不易出户或家庭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康复体育家庭关爱服务。在江苏,村级康复室和体育健身设施让农村残疾人有了就近康复的机会;在河北,近几年实施的康复体育进家庭项目已经让一万多个残疾人家庭受益。

  此外,中国兴建了上百个省级、国家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并在指定时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残疾人来这里运动,帮助其康复。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无障碍通道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蒙ICP备17001531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石化路 电话:0471-6520471 传真:0471-6520471